20世紀20年代在廣東海陸豐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:
咚咚咚!田仔罵田公,
田仔做到死,田公食白米。
咚咚咚!田仔罵田公,
田公唔知死,田仔團結起。
團結起來干革命,革命起來分田地,
你分田,我分地;有田有地真歡喜,免食番薯食白米。
這首歌謠的作者就是彭湃。彭湃是20世紀中國農民運動最早的組織者和農運領袖之一,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、中國早期農民革命運動的領導人和著名的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創(chuàng)始人,被譽為“農民運動大王”。他一生為農民利益奮斗,為革命事業(yè)無私奉獻一切。
走上社會主義道路
彭湃,乳名天泉,原名彭漢育,廣東省海豐縣城郊橋東社(今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(zhèn))人。1896年10月22日,彭湃生于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城龍津溪畔的一個地主家庭,但由于受出身貧苦家庭的母親的影響,自小同情窮人,仰慕歷史上的抗元英雄文天祥,“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他始終牢記在心。
1916年5月7日,彭湃等一批進步學生,為反對袁世凱簽訂賣國的“二+一條”,舉行集會和反日愛國的示威游行,掀起了海豐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浪潮
1917年6月,彭湃離開廣州前往日本東京留學,考入著名的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經濟理論。他常與中國留日進步學生研討革命理論。俄國十月革命爆發(fā)以后,社會主義學說和團體在日本廣泛出現(xiàn),彭湃很快接受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,開始研讀馬克思等人的學說和有關俄國十月革命的文章。
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(fā)以后,中國留日學生決定于5月7日集體到中國駐日公使館請愿。當日,中國留日學生在請愿現(xiàn)場遭日本軍警鎮(zhèn)壓,彭湃被打得頭破血流,30多名中國留學生被捕。彭湃對此悲憤萬分,寫下了“毋忘國恥”的血書,并寫了一封長信,一并寄給海豐縣學生聯(lián)合總會,在故鄉(xiāng)引起很大反響。
“中國的革命要依靠農民”
1919年9月,彭湃參加了由早稻田大學進步師生成立的建設者同盟,開展社會主義問題的研究,重點研究農民問題。通過參加該組織的一系列活動,彭湃進一步接觸了工人、農民和其他勞動者,加深了對農民的了解與同情。
1920年10月,彭湃與李春濤等同學在日本組織發(fā)起“赤心社”,出版不定期刊物《赤心》,討論十月革命。1920年11月,彭湃和赤心社成員參加了日朝進步人士成立的國際性進步團體一—戈思摩俱樂部,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,并結識一批進步人士。彭湃認識到:“人類之痛苦是由經濟制度所造成的,所謂富者良田萬頃,貧者無立錐之地。這種階級之懸殊,使少數(shù)人享福而絕大多數(shù)人不得溫飽。因此要解放全人類,就必須起來推翻不合理的經濟制度,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?!?/p>
1921年5月,彭湃畢業(yè)回國,不久即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。而后在海豐縣成立了社會主義研究社,探討社會主義問題。之后不久,彭湃又發(fā)起組織了勞動者同情會,撰寫了《勞動者同情會的緣由》。文中他稱創(chuàng)辦勞動者同情會的宗旨為“表同情于勞動者”,結束“教育與貧民”相分離的現(xiàn)象。